三湘校园

祁阳一中:生态文明教育喜结硕果

时间:2025-01-05 11:16:28   作者:xsh2024   来源:湖南教育科学   阅读:8949   评论:0
内容摘要:祁阳一中:生态文明教育喜结硕果(通讯员邓景荣刘朝晖)近日,以祁阳一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芙蓉教学名师刘朝晖为首申报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祁阳市生态文明研学课程建构”喜获市级一等奖。这是该校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的又一教学成果,为培育具有环保...

祁阳一中生态文明教育结硕果

 祁阳一中:生态文明教育喜结硕果 图1

(通讯员 邓景荣 刘朝晖)近日,以祁阳一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芙蓉教学名师刘朝晖为首申报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祁阳市生态文明研学课程建构”喜获市级一等奖。这是该校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的又一教学成果,为培育具有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祁阳太白峰国家森林公园为生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植被奥秘。通过识别树叶特征,学生精准分辨出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植被类型,深刻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太白峰的实地考察与课堂分析中,学生明晰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关键作用,如海拔变化引发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从山麓农垦区和经济林区的人工竹林、马尾松林,到山腰针阔混交林,再到山顶灌丛,自然生态的梯度变化尽收眼底。

唐家山油茶产业园也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学生在此全面剖析油茶产业,从种植环节掌握其对温暖气候、充足光照、丰沛降水和适宜土壤的需求,以及面对旱灾等自然灾害的挑战;在产业发展层面,深入了解延长产业链、产业集聚和品牌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策略;更深刻认识到油茶产业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意义,真切体会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

祁阳黎家坪新型建材小镇的矿业转型历程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典型案例。学生详细分析建材工业集聚的区位优势,包括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矿产资源、便捷交通、雄厚产业基础、充足劳动力和有力政策支持等方面。同时,直面矿业发展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峻问题,积极探寻转型之路,从政府加强监管、推进产业升级和生态修复,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技术水平和增强环保意识等多角度提出建设性方案,深刻领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新能源领域,祁阳光伏小镇为学生打开了探索太阳能利用的窗口。学生深入研究我国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战略背景,即应对能源紧张与全球变暖的双重挑战,精准定位太阳能丰富地区,并客观评估其光伏发电的优劣条件。以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文明铺镇为例,详细剖析当地发展光伏产业的气候、土地和政策优势,同时全面考量施工运营中的生态、水资源和光污染等问题及应对举措,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在经济与环境领域的巨大潜力与责任。

祁阳的湿地公园同样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湿地公园,实地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景观与丰富生物多样性。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湿地中各类水生植物的繁茂生长,了解到它们在水质净化、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关键作用。在观察候鸟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湿地作为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意义,也意识到保护湿地生态对于维护生物链完整的紧迫性。通过对湿地水质监测、生态修复案例的学习,师生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向周边社区居民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倡导减少污染排放、保护湿地水源等环保行动,为守护湿地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课程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素质,有效增强了区域认知水平与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校园内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踊跃参与环保社团活动,如组织森林保护宣传、助力油茶种植、监督矿业环境整改和推广光伏知识等,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校园和社区环保的积极倡导者与践行者。

祁阳一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在知识传授上成绩斐然,更在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成效显著,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智慧力量,在教育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典范学校,引领着更多学子投身环保事业,守护绿水青山。

 


标签:教育  文明  生态  硕果  一中  
上一篇:教育科研结硕果,祁阳一中绽芳华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科学 承办 | Copyright 2021-2024 hnjyk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新网  技术服务微信: Hnjykx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湘ICP备1201498号   投搞邮箱: hnjykx@163.com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湖南教育科学 2011, 版权所有 www.hnjykx.com  地址:湖南长沙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