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

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我们在行动

时间:2024-12-21 21:36:44   作者:xsh2024   来源:湖南教育科学   阅读:3193   评论:0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我们在行动(通讯员刘朝晖)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强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全力促进地理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融,近日,永州市高中地理刘朝晖名师工作室、冯辉名师工作室,冷水滩区洪秀娟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以及祁阳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齐聚风景秀丽的永州...

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我们在行动

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我们在行动 图1

(通讯员 刘朝晖)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强化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全力促进地理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交融,近日,永州市高中地理刘朝晖名师工作室、冯辉名师工作室,冷水滩区洪秀娟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以及祁阳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齐聚风景秀丽的永州八中,携手举办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联合教研交流盛会。此次活动吸引了全市 14 所学校近 60 名高中地理教师热情参与,共同开启教育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之旅。

活动开场,永州八中校长张文生满怀热忱地发表欢迎致辞,向到场的地理教育同仁致以诚挚问候。紧接着,冷水滩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雷凯对本次教研活动寄予深切厚望,期盼能收获累累硕果。在合影留念后,示范课环节重磅开启。永州二中的冯慧婷老师与祁阳二中的蒋定贝老师先后登台,呈上《海水运动》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门精彩示范课。

于《海水运动》课堂之上,冯慧婷老师灵活运用智能教学软件,逼真的海洋洋流模拟动画跃然眼前,学生们仿若置身海洋,清晰目睹洋流的流向、流速,以及其对气候、生态的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她还悉心引导学生借助智能数据分析工具,深挖实际海洋观测数据,深入探究洋流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关联。

蒋定贝老师在《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示范课中,则巧妙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学生们戴上 VR 设备,瞬间“穿越”至不同地形区域,亲身感受地形对交通线路抉择的严苛限制。以山区交通建设为例,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山地地形,透彻领悟盘山公路的精妙设计原理,以及桥梁、隧道在跨越地形阻碍时的关键作用。两位老师凭借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将晦涩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鲜活地呈现,课堂氛围热烈,学生参与踊跃,为地理教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树立了典范标杆。

示范课落幕,冷水滩区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永州八中地理教师洪秀娟有条不紊地组织起评课交流环节。两位授课教师敞开心扉,分享教学设计的巧思与人工智能在课堂实践中的运用心得。永州四中地理教师、永州市高中地理冯辉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冯辉,对两位年轻教师的卓越表现赞不绝口,着重肯定了示范课的创新亮点。其余教师也各抒己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倾诉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困惑。

祁阳一中正高级教师、永州市高中地理刘朝晖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刘朝晖带来“人工智能在地理教学的应用”专题讲座。刘老师以自身借助人工智能创作《地质年代歌》《华夏山河,揽胜寻奇——这些年我所走过的地方》等教学音视频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人工智能在地理教学中的显著优势,诸如丰富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手段、实现精准学情剖析等,并通过实际案例生动展示如何巧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教学质量。譬如,借助人工智能,课前教学设计得以深入优化,课中教学执行更具效率,课后教学评价有据可依。刘老师着重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及时转变角色,担当起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助推器,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与教师的协同效能。讲座尾声,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午后,部分教师奔赴萍洲书院展开实地研学。在这里,教师们亲身领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碰撞出的独特魅力,为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开拓全新思路。他们手持智能移动终端,扫描古建筑上的二维码,瞬间获取详实的历史文化与地理背景信息。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书院周边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展开实地勘测与分析,深入研讨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的深远影响。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协作。

活动收官,教师们意犹未尽,纷纷感慨此次教研交流活动满载而归。历经示范课观摩、评课交流、专题讲座与实地研学等多元环节,大家对人工智能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有了更为通透的认知,均表示将踊跃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为永州市高中地理教师构筑起一座相互学习、携手共进的桥梁,对推动全市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迈向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展望未来,永州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将持续发挥引领示范效能,深挖更多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为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倾尽全力。


标签:我们  教学  行动  地理  人工  
相关评论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科学 承办 | Copyright 2021-2024 hnjyk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新网  技术服务微信: Hnjykx (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湘ICP备1201498号   投搞邮箱: hnjykx@163.com 本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湖南教育科学 2011, 版权所有 www.hnjykx.com  地址:湖南长沙教育信息中心